您的位置:首页> 科技

商业化竞速: “人造太阳”如何照进现实?

2025-03-28  作者:记者  来源:经济参考报  访问量: 4801

图为星环聚能聚变试验装置。

在众多科幻作品中,无论是《星际迷航》《银河帝国》还是《三体》,核聚变都被设定为宇宙探索的能源基础。而如今,曾经的幻想已经不再遥不可及。权威专家认为,人工智能的未来归根结底是能源问题,而核聚变是最可能的解决方案。“人造太阳”、无限能源电站,正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。

在公众印象中,核聚变一向是“国家队”的专属赛道,只有庞大的科学装置和顶级实验室才能涉足。然而,在这场竞赛中,国内一批来自高校、研究所、创投圈的年轻创业者正悄然崛起。他们的目标是,把巨型“聚变航母”拆解成便携的“能源无人机”,把复杂的科研转化成更快落地、更低成本的“小型人造太阳”。

风口已至,“大装置”与“小装置”的协同突围

当前,核聚变产业布局清晰:一边是以政府为主导的“国家队”,另一边则是迅速崛起的商业化公司。

“国家队”建造的是“大型人造太阳”,比如国际合作的ITER、中国的东方超环和环流三号、韩国的KSTAR、欧洲的JET等。这些装置就像是“训练太阳的实验室”,正在模拟太阳的燃烧过程,验证聚变是否可控、能不能持续、材料能不能扛住高温高压——为未来真正点亮“人造太阳”打基础、做准备。

商业化企业则采取“小型人造太阳”的模式,通过开发小型、模块化的聚变反应堆,提供更低成本、更高效率的清洁能源,从而加速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。这相当于在一个集装箱大小的装置中驯服一个太阳——听起来像科幻,做起来是工程。
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私营资本和技术先锋公司加入这一赛道。

例如,美国Helion Energy公司正在推进线性装置路线,强调紧凑结构和快速能量回收,其提出的50兆瓦商业供电目标已引发行业广泛关注,背后由山姆·奥特曼、Founders Fund等硅谷资本支持;英国First Light Fusion则探索“子弹撞击式”聚变方式,即通过高速动能引发聚变,类似于在靶材上精准“打出火花”。这些技术路径展现出商业公司在低成本、快部署上的技术活力,拓宽了全球聚变工程的想象空间。国际组织ITER也计划与私营公司合作共享知识,推动大科学计划与商业创新的融合发展。

在国内,商业化企业正以多元技术路线并进的方式展开探索:有的聚焦高温超导托卡马克技术,追求能量增益的突破;有的则尝试结构更为紧凑的直线型路线,力图在成本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;还有团队从实验室走出,用最短时间完成第一等离子体实验,将多年科研积淀快速转化为工程实践。

聚变加速,风口已至。2024年,科技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务院国资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明确提出要加强以核聚变为代表的未来能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这一顶层政策信号,被业内视为“吹响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迈向落地应用的冲锋号”。

各地也在迅速响应。例如,上海提出构建“4+3”先进核能发展格局,在临港、浦东、闵行、宝山等地布局核能装备制造及材料基地,在漕河泾、嘉定等地构建聚变研发集群,计划到2025年核电相关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,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核电产业集群。

政策助推之下,核聚变能否真正走出实验室?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核集团聚变领域首席科学家段旭如表示,从全球发展看,聚变商用有望在2050年前后实现,但也不排除随着高温超导、人工智能、先进材料等技术的突破,商业落地时间进一步提前。

从东方超环千秒放电,到直线型装置快速迭代,再到Helion喊出2028年前为微软供电的倒计时计划,一切都说明:核聚变商业化“赛道”,已进入工程倒计时阶段。当前,“十五五”能源规划正紧锣密鼓地制定中,核聚变或将在未来五年迎来关键突破窗口。

多样路径,中国“人造太阳”的创业群像

不同路径汇成了当下中国商业核聚变的产业版图。

3月,在距离西安古城墙北面30公里左右的陕西星环聚能科技有限公司所在地,研究人员正在抓紧进行高温超导磁体的研发,为下一代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建设做准备。

星环聚能成立于2021年,由原清华大学的聚变实验室成员创办。“我们不是换方向,而是换一种解题方式。”创始人陈锐表示。

公司成立后,仅用279天,就与清华大学共同完成了SUNIST-2聚变实验装置的建设,并成功获得第一等离子体。2023年10月,他们用三个月时间将等离子体电流提升了一倍,装置磁场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中的世界领先水平。让原本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构想,变成了现实可行的工程方案。

去年,该公司在球形托卡马克多个领域均实现了突破,包括实现国际首个重复重联技术方案的稳定运行,以及在高温超导磁体研发方面进展明显。同时,还实现了聚变衍生技术的产品化和商业化,产生了一定的销售订单,开始具备自主盈利的“造血”能力。

在成都龙泉驿,2025年2月19日的阳光洒在一处正在改建的工业基地上,瀚海聚能的聚变装置基地工程正式启动。这家成立于2022年的年轻公司专注于直线型场反位形(FRC)技术,目标是用更紧凑、更灵活的装置构建“小型人造太阳”。

“传统路线必须持续稳定地‘点燃太阳’,但这对材料、控制系统都是极大挑战。”公司董事长项江解释说,“如果说传统技术像是庞大的地铁系统,我们想造的,是一辆轻盈高效、跑得快的磁浮车。”

为了解决商业化路上的“烧钱”难题,瀚海聚能提出了“沿途下蛋”的策略,即在聚变发电实现前,先利用聚变中产生的中子开发医疗和工业中子源技术,服务于癌症治疗、核药同位素生产、中子成像和核废料处理等多个领域,从而打通短期商业变现的路径。“这既是科学探索,也是一场持续造血的商业试验。”项江说。

在上海临港,另一支团队的节奏也在加快推进。能量奇点成立于2021年,是国内首家聚变创业企业,其“洪荒”系列装置瞄准的是高温超导托卡马克技术。

去年,能量奇点自主研发的“洪荒70”装置成功完成等离子体放电,迈出了关键一步。今年3月,他们又在磁体技术上取得突破——新一代“大尺寸强磁体”成功达到21.7特斯拉的磁场强度,刷新了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CFS公司保持的20.1特斯拉的世界纪录。按照计划,下一代“洪荒170”装置目标直指全球先进水平的美国SPARC项目。

前路不易,核聚变商业化的挑战与破局

尽管核聚变前景广阔,但商业化过程中仍存在多重挑战。

首先是技术层面的难题。多位受访专家学者指出,当前核聚变技术需要解决三大关键问题:

一是稳定运行的挑战,聚变装置必须从短时间的实验逐步过渡到连续稳定运行状态,目前国内装置的运行时间普遍仅为百秒量级,远未达到数小时甚至数天的需求;

二是材料和零部件的可靠性挑战,聚变装置内高温、高中子辐照的极端环境需要专门的“超级防护服”,即抗中子辐照、高耐热材料,但目前相关技术与产业配套还不成熟;

三是能量增益效率问题,要真正实现能量输出大于输入的净能量增益,需要进一步提高装置整体效率与协同运作能力。

产业方面,项江等表示,目前产业链配套还远不成熟。“我们就像打造一个‘炼丹炉’,不仅需要突破‘炼丹’技术,‘炼丹炉’本身要能承受上千万度等极端条件带来的瞬间冲击,这是一项复杂工程,需要聚变公司自身以及联合相关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。”

其次是资金瓶颈。陈锐表示,过去五年中国市场化资金对核聚变领域的投入仅为5亿美元,明显低于美国同期约5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,资金不足导致国内企业研发进度和规模化发展受到明显限制。

再次是公众认知不足。受历史上核裂变事故的影响,公众普遍对核聚变缺乏清晰的认识,担忧辐射风险和环境污染问题,影响了社会支持力度与政策倾斜。

那么,核聚变真的安全吗?会不会像核电站那样有污染?受访专家表示,通俗地说,聚变就像是地球上的“太阳模拟器”,它的燃料来自海水,不会失控爆炸,反应一旦中断就自然熄灭,产物几乎无污染。它更像是一颗“可控的太阳种子”,而不是危险的定时炸弹。

针对这些问题,业内专家建议,国家应加快构建适合聚变技术的专门监管体系,明确项目审批流程与安全标准;出台具体支持政策,包括资金扶持、税收优惠与土地使用政策;同时推动国家队与商业公司在科研平台、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协作。此外,应大力开展公众科普教育,消除公众对核聚变技术的误解,提升公众对聚变清洁安全特性的认知。

“当社会需要核聚变的时候,核聚变就能实现。”托卡马克之父阿尔茨莫维奇半个世纪前的预言,如今正距离我们越来越近。这场“点亮太阳”的接力跑,正由科研机构、商业公司、资本和政策接续推进。(记者 卢宥伊 马晓澄)

相关推荐

  • 特朗普喊话:美船只在巴拿马、苏伊士运河通行免费

   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美国总统唐纳德·特朗普26日对分属巴拿马、埃及的两大海上交通要道的通航权“提要…

    发布时间:2025-04-28  作者:记者  访问次数:3058阅读全文
  • 丹麦首相:面对“强大的力量”国家内部应保持团结

    新华社哥本哈根4月27日电(记者张玉亮)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27日在首都哥本哈根说,当“强大的力量”…

    发布时间:2025-04-28  作者:记者  访问次数:4987阅读全文
  •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:推进超高清技术端到端全链条发展

    “2025年为‘超高清发展年’,我们将全面推进超高清端到端全链条发展。”4月22日至25日,第31届…

    发布时间:2025-04-28  作者:记者  访问次数:4079阅读全文
  • 铁路现代物流助力国产汽车出海“加速跑”

    “中国汽车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,新能源汽车的科技配置、传统燃油车的工艺提升,都展现出中国汽车产业强大的…

    发布时间:2025-04-28  作者:记者  访问次数:3184阅读全文
  • 轻舟货运飞船计划今年首飞

    轻舟货运飞船效果图。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供图4月24日,我国新一代太空“快递员”——轻舟货运…

    发布时间:2025-04-28  作者:记者  访问次数:5980阅读全文
  • 网约护士,居家就医新趋势

    自国家卫健委2019年启动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试点工作以来,一种新型护理方式——“网约护士”在各地悄…

    发布时间:2025-04-28  作者:记者  访问次数:3697阅读全文
  • 电动自行车探路“以换代充”

    近年来,我国电动自行车产业高速发展,在带给居民更多出行便利的同时,也增添了充电安全隐患。尽管各地采取…

    发布时间:2025-04-10  作者:记者  访问次数:4852阅读全文
  • 南京加快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

    近期,江苏省南京市立足产业基础和核心优势,研究出台了《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(202…

    发布时间:2025-04-10  作者:记者  访问次数:4473阅读全文
  • AI赋能成果转化!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智能服务平台正式上线

    3月27日下午,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智能服务平台(以下简称“智服平台”)——转果果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…

    发布时间:2025-03-30  作者:记者  访问次数:3943阅读全文
  • 额度“不设限” 三大运营商算力投资再加码

    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《经济参考报》3月27日刊发记者郭倩采写的文章《额度“不设限”三大运营商算力投…

    发布时间:2025-03-28  作者:记者  访问次数:3807阅读全文
  • 让万亿级市场“飞”得更稳

    千米低空,机遇无限。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推动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。《提振…

    发布时间:2025-03-28  作者:记者  访问次数:5080阅读全文
  • 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

    宇树科技的“秧歌机器人”登上春晚舞台、DeepSeek(深度求索)吸引全球目光……今年以来,我国科技…

    发布时间:2025-03-28  作者:记者  访问次数:3953阅读全文
  • 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如何培养

    开年以来,人工智能浪潮澎湃。人们惊叹于人工智能广博性与高效性的同时,也担忧人工智能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…

    发布时间:2025-03-28  作者:记者  访问次数:3317阅读全文
  • 让科幻照进现实

    利用脑电波意念打字,机器人制作冰淇淋、奶茶……在京西石景山,不少科幻场景正逐步照进现实。经过5年发展…

    发布时间:2025-03-28  作者:记者  访问次数:5970阅读全文
  • 百台机器人化身智慧助手

    未来五天,如果你来到中关村论坛年会,一不小心,或许就会与机器人伙伴撞个满怀。日前,记者在2025年中…

    发布时间:2025-03-28  作者:记者  访问次数:4891阅读全文
  • 《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(2025)》发布

    3月26日,《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(2025)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在四川成都发布。当下,网络视…

    发布时间:2025-03-28  作者:记者  访问次数:5754阅读全文
  • 要闻

    军事

    科技

    国际

    执政将满百日 特朗普政府面临国内“三重暴击”

   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二个任期未满百日,却已深陷风暴中心。三名民主党籍前总统罕见密集发声,虽然没有点名,…

    1. 尹锡悦涉嫌发动内乱案第二次庭审举行
    2. 欧盟:要和全球伙伴多做生意,美国除外
    3. 特朗普的铁杆们坐不住了

    体育

    新华社苏州4月26日电(记者潘毅)26日,在苏州同里古镇天弈阁进行的第39届同里杯中国围棋天元赛三番棋决赛首盘较量中,2…

    朝鲜